高雄市
茄萣舢筏協會
動物
蟹類
凶狠圓軸蟹(別名: 紅憨狗、咬苓狗)
形態特徵:
頭胸甲極為隆起,眼睛為灰褐色,成蟹身體較淡,呈淺咖啡色,幼蟹顏色偏紅;螯足出壯、左右不等大。體型相當巨大,是台灣陸地上最大的螃蟹。
生態習性:
夜行性,穴居於魚塭或紅樹林高潮線附近土堤、海岸灌叢或防風林之下。洞口長堆著從洞挖出的泥土。
北方招潮蟹(別名:北方呼喚招潮蟹、北方凹指招潮蟹、大螯仙、黃鰲招潮蟹)
形態特徵:
背甲灰白色,中有H型凹痕,寬3公分。步足從灰白到棕黑色都有,大螯呈黃色,唯可動指為白色,不可動指咬合緣有一明顯弧形凹陷。其螯足常有藻類附生。右邊大螯者比率高是本種的特點。
生態習性:
一般棲息於泥沙至沙泥的近底潮線處以及河口處的開闊泥灘,直式揮舞,激烈時會抬起身體,平緩揮舞時,只會把前端抬高。
棲地分布:
分布於海岸、河口、紅樹林等低潮線上方的潮溝堤岸或無遮蔽的泥灘地。
網紋招潮蟹(別名:弧邊招潮蟹、大栱仙、鉸刀剪)
形態特徵:
背甲具有黑白網狀紋,體色多變;步足由內而外成紅色至灰綠色,大螯足為橙色,年輕個體大螯較偏紅色,又稱網紋招潮蟹。
生態習性:
橘紅色大螯是雄蟹的驕傲,常做垂直式揮舞,既可嚇退敵人又可吸引雌蟹,雌雄蟹的洞口常築有弧塔或煙囪,而當潮水將至,牠們會躲入洞中並用泥團堵住洞口。退潮時會從洞口附近挖土來修築洞口的煙囪構造;而漲潮時會挖土封閉洞口。雄蟹會將大螯略微打開並上下擺動揮舞。
清白招潮蟹(別名:白扇招潮蟹、夯白扇仔)
形態特徵:
全身雪白,非常可愛。有些螃蟹的背甲會變成黑色,但大螯一定是純白的。
生態習性:
清白招潮蟹不太怕人,受驚嚇後稍等一下就紛紛從洞中探出頭。在台灣的十種招潮蟹中,弧邊招潮蟹和清白招潮蟹的數量最多、分布最廣,是最容易觀察的兩種招潮蟹。
魚類
星點彈塗魚(花跳)
形態特徵:
體延長側扁,背腹緣平直,眼小位高,互相靠近,口大,近平直,上下頜牙各一行,體及頭部被圓鱗;前部鱗小,後部鱗稍大,無側線,背鰭兩枚,分離,第一背鰭較高,基底較短,體褐色,第一背鰭深藍色,具不規則白色小點,第二背鰭藍色,具4縱行小白斑,尾鰭具白色小斑。
生態習性:
棲於海水或半淡鹹水之河口域之泥灘地,多活動於潮間帶,退潮時借胸鰭基柄於泥灘跳動覓食,可長時間離水,活動速度快。
鳥類
大白鷺(東方白鷺、中大鷺)
形態特徵:
大型鷺科鳥類,通體雪白。頸部明顯彎曲呈S形。嘴裂超過眼後,飛行時腳露出尾後的長度,是所有白色鷺鳥中最長的。夏羽:嘴黑色,眼先藍綠色,前胸及背具有飾羽。冬羽:嘴橘黃色,眼先黃色,飾羽消失。
生態習性:
台灣地區為每年十月至翌年五月的普遍的冬候鳥,主要見於潮間帶及近海的沼澤、漁塭,極少見於內陸的水體。本種為台灣白色鷺科鳥類中體型最大的,其細長且曲度大的頸部極易辨認。
小白鷺(白鷺鷥、白鴒鷥)
形態特徵:
通體雪白,嘴終年黑色,腳黑色,趾部黃色。在胸、腹及背部有粉錦羽區,是其他許多鳥類所無之特殊羽毛,其羽毛先端經常分化成細粉狀,他們常用嘴、腳將此細粉塗布全身,以避免被魚類的黏液或污泥污染。夏羽:頭部長出兩根長飾羽,前頸及背後部有明顯的蓑狀飾羽。部份個體的眼先及腳趾在繁殖期轉為桃紅色。冬羽:飾羽不顯或消失,眼先黃綠色。亞成鳥:類似成鳥冬羽,下嘴基部淡肉色。
生態習性:
在台灣分佈狀況複雜,除了留鳥以外,可能冬候鳥、夏候鳥都有。經常出沒於中海拔山區溪流,群聚性不強,單獨或兩三隻小群活動,這和他們在附近漁塭、埤塘經常數十隻集群活動的行為模式有很大不同。主食魚、蝦及兩棲爬蟲類,常在淺水處以跑步方式覓食,或類似鴴科鳥類覓食方式,用腳擾動水,以驚起水中魚類後啄食。當寒流來襲,東北季風增強,氣壓升高,魚類會浮至水面,則見其逆風慢飛,凌空啄食水中魚類,覓食方式則又類似鷗科鳥類。
蒼鷺(老等、青莊、青腥、海徛仔)
形態特徵:
台灣可見鷺科鳥類中體型最大者。成鳥夏羽:嘴橘色,眼先及眼黃色,頭污白色,眼上至後頭有明顯黑色飾羽,體上灰色,背部及前胸有灰色蓑狀飾羽,停棲時翼前有黑斑,體下灰白色,前頸黑色縱斑明顯,腳灰黃色。成鳥冬羽:外型與夏羽略似,僅蓑狀飾羽變短,前頸黑色縱斑不顯及翼前黑斑消失。亞成鳥:體色略帶棕灰色,上嘴色澤經常較成鳥暗,翼部偶可見淡色羽緣。
生態習性:
台灣地區為每年十月至翌年四月普遍隻冬候鳥。除盛夏之七、八月少有紀錄外,其餘月份或多或少均可見到。多見於近海沼澤及乾涸之漁塭,尤喜好潮間帶及寬廣的河口溼地。群棲性強,適當環境常可見到聚集百來隻的大群,當棲地選定後,除非遇到極大的困擾,否則很少再度他遷。主食魚類,經常長時間佇立水邊靜止不動以等待魚類靠近。當陽光強烈時,會伸張雙翼形成陰影,以利於捕魚。性機警,常於干擾尚遠時即行飛離,故較不易接近觀察。
高蹺鴴(黑翅高鷸、長腳鴴)
形態特徵:
大型鷸鴴科鳥類,全身羽色黑白對比明顯,嘴尖、細而長,眼紅色,以身體比例而言,腳特別長,外型特殊,野外易於辨識。雄鳥:頭頂、後頸,大致為黑色,但因個體差異甚大,黑色部份有不同之範圍,亦有全白者。雙翼為略帶光澤之黑色,與後頸之黑色部份不相連。雌鳥:頭、上頸黑色,部份極淡,甚至完全消失,翼上覆羽暗褐色,但飛羽部份為黑色。亞成鳥:體色類似雌鳥,但嘴不像成鳥為全黑,嘴基部為橘色,體上褐色較淡,且具有淡色羽緣。
生態習性:
台灣地區為普遍的冬候鳥及局部普遍的留鳥,尤其以南部的鹽田地區為數量最多的區域。高蹺鴴繁殖有集中於同一地區的傾向,巢外觀簡陋,通常產三-四枚卵,卵橄欖綠色,密佈暗色斑點,具隱蔽性。愈有干擾接近親鳥會集體起飛,一面發出尖細的警戒聲,一面攻擊,亦有擬傷的特殊動作。雛鳥為早熟型,離巢後就可以自行活動了。
金斑鴴(黑胸鴴、東方金鴴、金鷸、黑襟鴴)
形態特徵:
體長24cm,繁殖羽及非繁殖羽差異頗大。繁殖羽:背面黑色,有白色及金黃色斑點。額頭經眉線、頸側、胸側為"Z"字型白色縱帶。白色縱帶下方均為黑色。尾下覆羽白色。非繁殖羽:背面灰褐色,羽緣淡金黃色。眉斑土黃色,頰 、喉至腹為淡黃褐色。幼鳥:似成鳥非繁殖羽模樣,整體羽色偏土黃色。
生態習性:
冬候鳥及過境鳥。繁殖於高緯度地區,包括俄羅斯北部、西伯利亞北部及阿拉斯加西北部等地;冬季至非洲東部、印度、東南亞至澳大利亞、新西蘭及太平洋島嶼等地越冬。群棲性。肉食性,以昆蟲及小型魚蝦類為食,覓食動作從容緩慢,不似其他鴴科鳥類快速行走覓食。
小燕鷗(黃嘴鷹子、白額燕鷗)
形態特徵:
身長約28cm、翼展僅53cm,體型較小的燕鷗類。羽色有夏羽及冬羽之分。夏羽:嘴呈黃色,先端黑色,腳橙黃色,身體為灰白色,背部灰色,頭頂、後頸及過眼線黑色,使得額前形成一塊三角形白斑,成為與眾不同的識別特徵,飛行時初級飛羽外側呈灰黑色,翼下白色,尾上覆羽至尾羽白色。冬羽:大致似夏羽,但嘴為黑色,腳呈黑褐色,且頭部的黑色部份範圍變窄。
生態習性:
夏候鳥、部份留鳥。以魚類為主食,亦食用甲殼動物、蝦、蟹和水母、烏賊及活動於地面或空中的昆蟲。
埃及聖䴉
形態特徵:
埃及聖䴉成鳥長68厘米,身體全白,後羽黑色。頭部及頸部都是禿及黑色的,喙厚而彎,腳也是黑色的。飛行時雙翼張開後邊有一道黑色羽毛。雄鳥及雌鳥相似,雛鳥呈灰白色,喙較少,頸上有一些羽毛。
生態習性:
埃及聖䴉是雜肉食性,昆蟲、魚蝦、蚯蚓無所不吃。